刘力有了这个想法之后,就在中心积极推动这个项目的实施,但是,由于所在的培训中心属于政府机构,来这里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身居要职的高级干部,而且年纪偏大,因此,中心的领导经过慎重的考虑没有接受刘力的建议。但是,刘力属于那种想好了就要去做的人,既然在培训中心不能做这件事,那我只好自己于。在1994年的春天,他就再没有来中心上过班,从此走上了创建“拓展训练”的道路。那一年他40周岁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让刘力的苦苦探索划上了句号。
在培训中心成功地开发了一个系列的领导艺术课程之后,就开始对外讲授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式培训课程,刘力也结识了很多外单位的同行,其中有一个人是新华社培训中心的主任,她听说刘力正在搞“拓展”时,一次打电话问刘力是否可以给他们新人社的150名大学生做一次这样的培训,刘力说:可以是可以,可就是没有这样的地方啊。这个主任说:我们在房山有一个绿化基地,你看行不行,刘力去看了,这一看不要紧,这块风水宝地就孕育出了北京拓展训练学校。
新华社的绿化基地,最早是军队的一个通讯团的团部,代号202,在“苏修亡我之心不死”的战备年代,这个团的任务就是配合新华社的工作,一旦战争爆发,新华社就会全数撤到房山,后来,我们在这个基地方圆几十里的地方,都可以见到山脚下有锈迹斑斑铁门的防空洞、油库和无数已经开始坍塌的汽车掩体。后来,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阴云,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已渐渐飘散了,那么这个团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。
在这样一个大军营里,完成这样的培训特别合适,刘力和他的小团队,还聘请了一些做培训的朋友,利用砖墙、树木、水塔、山坡、游泳池和操场完成这一次为期5天的户外体验式培训。
在培训的间隙,刘力在军营里闲逛,发现在军营的最南面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,院子里有几棵高大的柳树,树下长满了齐腰深的野草,他从倒掉的铁门走进去,一群长着大尾巴的大鸟惊飞起来,他看到一座残破不堪的二层小楼,门窗都钉上了“×”字形的木板,还有一个巨大的厂房,院子的东面有一个小山丘,顶上荒草丛生,当风吹过的时候,露出一座仿古的小亭子,他爬上小亭子发现在这个院子的外面居然有一个小水库,他忽然反应过来,这里不正是有山有水、有场地、有住宿条件的训练基地吗?刘力心中狂喜, 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。